张占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而我的男性直屬主管,其實才是真正有權主導我工作分配的人,但他從頭到尾,都明明白白的神隱著。
直到他再次從中國回返出生地怡保從政為止,他對吾鄉吾土的認同,絕不是虛擬的,是在地的。但是,反對華族隨遇而安的人士,其對吾鄉吾土的認同有多少是在地的,又有多少僅是虛擬的?梁氏的是二十多年,有幼年,亦有壯年。
孫像郵票和錢幣是孫中山逝世(一九二五)後才發行的。接下來的一個例子是馬來亞土生,卻從虛擬認同轉換兩次到方向不同的在地認同。之後負笈英國劍橋大學。觸動母女的認同機制不是郵票也不是錢幣,而是孫中山本尊。不過,也有極少數的例外。
有說因於親屬關係,梁氏在一九三二年應汪精衛主持的國民政府之聘,遠赴中國擔任鐵路局的局長,以及國際翻譯及聯絡官員等職,前後共十三年。最顯著的便是集儒商政於一身的林文慶醫生。盡快確定候選人 德國乃至全世界都想知道,若聯盟黨在支持度如預期般下滑的情況下,仍在9月大選後入主聯邦政府,誰會成為梅克爾的繼任者。
她所屬的政黨在其時代終結的不久前走下坡,令人想起她在政壇的提攜者赫爾穆特・柯爾(Helmut Kohl)。如此也能令綠黨知曉,若是與保守黨組成執政聯盟,他們將與誰共事。下一任總理可能是拉舍特(Armin Laschet,CDU)或索德爾(Markus Söder,CSU)。在萊茵蘭-普法茲州,就算基民盟的表現不是現在這麼糟糕,社民黨籍州長德萊爾(Malu Dreyer)也依舊能再次勝選
在社會考量層面,考量包括對利益關係人的影響。第三種特定主題型,可能才是能讓ESG投資人的理想與現實趨近的一種產品類型,由於投資的產業集中,用ESG評等的相對好壞來選擇投資標的,也比較有意義。
這些公司開發新業務,同時成為ESG評分機構,編指數是很花時間的,這些公司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因為誰能給企業的ESG表現打分數,然後編ESG指數給全世界的基金公司、頂級的投資人、超大機構、超級富豪家族辦公室管理的基金使用,這些機構投資者會按照指數編製公司編的指數成分選股,這樣一來,指數編製公司就掌握了全球資金流向與生殺大權。第二種的廣泛指數型,就是全球ESG金融商品的主流,比較容易吸引到投資人買單。如果你覺得沒問題,台灣也有好幾檔ESG永續ETF,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國產ESG金融商品,裡面包含幾乎所有台灣50的成分股,台積電、中華電信等應有盡有。一個ESG各自表述,環保團體看到E,文青看到S,金管會看到G,投資人則看到錢。
從資金的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資金湧入ESG,公司若想要增資或是想要有好的企業形象,自然也會往ESG靠攏,而為了取得「邀請碼」,投注某一部分的心力在環境層面,考慮包括如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在公司治理層面,考量是否公開與透明,就變成了企業的必修課,長期來說,仍有其正面效益。中年某日因一碗泡麵頓悟,從一個熱衷短線交易的操盤人,轉型做產業長期投資人,希望投資的結果不只滿足荷包,也能改變世界。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好,那要怎麼選擇呢?全世界目前的ESG金融商品,不外乎三種類型: 排除特定產業型:不投資燃煤、武器、菸草、酒、賭博……等「邪惡」產業 廣泛指數型:包含大部份的股票,個股權重依照ESG評分去做調整 特定主題型:特別選擇針對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水資源……等低耗能、低碳排的綠色產業 第一種的排除特定產業型,其實能排除的公司很有限,在國外,被列入這類邪惡產業而被排除的比率多半是個位數百分比以下。
我這樣分析下來,可能頓時讓你覺得ESG永續ETF很雞肋。如果把它的持股全部列出來,會發現裡面竟然還有Chevron與Exxon Mobil這些煉油大廠,咦,不是說不要用石油了嗎? 這種廣泛指數型的,先天設計就是為了避免跟基準的大盤指數偏差太大,所以幾乎納入大部份的股票,基金公司也很有良心,在設計這種ESG永續ETF商品時,把管理費降低到只有0.15%,暗示我們管理這檔ETF不需要費太大的功夫,只要認真用ESG去行銷,殺價搶生意,規模就會自然成長很快。
所以如果這個ESG金融商品只是宣稱排除特定產業,有講跟沒講一樣,很難募集到大規模的資金。在台灣能排除的可能更低,接近沒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公司上市櫃。
雖然管理費肯定要高一些,但比起那種廣泛指數型的,你不會因為想支持再生能源產業,而被迫買了一堆只知道ESG分數不錯但不確定公司到底做得如何的成分股。並不是這樣的,我將會在產業小聚延伸解讀文章中沒時間展開的重點,引導你該如何思考、如何觀察、如何行動。白話文意思就是,公司一般的信用評等大家是很有共識的,公司的ESG評等則可以一個ESG各自表述,那投資人要相信哪間ESG評分機構呢?所以在掏錢投資ESG金融商品前,請先注意你選擇的裁判。目前擔任台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TXI Center共同創辦人、TXI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過去幾年間,全球掀起ESG投資浪潮,有人問我怎麼看,我說,看你從什麼角度看。在ESG投資的世界裡,大家都只想當贏家,而不是當專家或慈善家。所以你務必先搞清楚,當金融投資與ESG結合在一起,新的遊戲規則是什麼? 如果把ESG投資看成一場競賽,裁判就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指數編製公司,例如: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明晟(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等。
文:柯忠昇(從小只會用數字看世界,而後順理成章成為專業交易員,沉浸在各種金融商品交易十餘年,習慣每天盯著四台電腦與八個螢幕的高壓生活我這樣分析下來,可能頓時讓你覺得ESG永續ETF很雞肋。
從資金的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資金湧入ESG,公司若想要增資或是想要有好的企業形象,自然也會往ESG靠攏,而為了取得「邀請碼」,投注某一部分的心力在環境層面,考慮包括如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目前擔任台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TXI Center共同創辦人、TXI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過去幾年間,全球掀起ESG投資浪潮,有人問我怎麼看,我說,看你從什麼角度看。
所以你務必先搞清楚,當金融投資與ESG結合在一起,新的遊戲規則是什麼? 如果把ESG投資看成一場競賽,裁判就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指數編製公司,例如: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明晟(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等。白話文意思就是,公司一般的信用評等大家是很有共識的,公司的ESG評等則可以一個ESG各自表述,那投資人要相信哪間ESG評分機構呢?所以在掏錢投資ESG金融商品前,請先注意你選擇的裁判。
如果你覺得沒問題,台灣也有好幾檔ESG永續ETF,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國產ESG金融商品,裡面包含幾乎所有台灣50的成分股,台積電、中華電信等應有盡有。雖然管理費肯定要高一些,但比起那種廣泛指數型的,你不會因為想支持再生能源產業,而被迫買了一堆只知道ESG分數不錯但不確定公司到底做得如何的成分股。這些公司開發新業務,同時成為ESG評分機構,編指數是很花時間的,這些公司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因為誰能給企業的ESG表現打分數,然後編ESG指數給全世界的基金公司、頂級的投資人、超大機構、超級富豪家族辦公室管理的基金使用,這些機構投資者會按照指數編製公司編的指數成分選股,這樣一來,指數編製公司就掌握了全球資金流向與生殺大權。所以如果這個ESG金融商品只是宣稱排除特定產業,有講跟沒講一樣,很難募集到大規模的資金。
如果把它的持股全部列出來,會發現裡面竟然還有Chevron與Exxon Mobil這些煉油大廠,咦,不是說不要用石油了嗎? 這種廣泛指數型的,先天設計就是為了避免跟基準的大盤指數偏差太大,所以幾乎納入大部份的股票,基金公司也很有良心,在設計這種ESG永續ETF商品時,把管理費降低到只有0.15%,暗示我們管理這檔ETF不需要費太大的功夫,只要認真用ESG去行銷,殺價搶生意,規模就會自然成長很快。文:柯忠昇(從小只會用數字看世界,而後順理成章成為專業交易員,沉浸在各種金融商品交易十餘年,習慣每天盯著四台電腦與八個螢幕的高壓生活。
中年某日因一碗泡麵頓悟,從一個熱衷短線交易的操盤人,轉型做產業長期投資人,希望投資的結果不只滿足荷包,也能改變世界。第二種的廣泛指數型,就是全球ESG金融商品的主流,比較容易吸引到投資人買單。
一個ESG各自表述,環保團體看到E,文青看到S,金管會看到G,投資人則看到錢。在台灣能排除的可能更低,接近沒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公司上市櫃。
並不是這樣的,我將會在產業小聚延伸解讀文章中沒時間展開的重點,引導你該如何思考、如何觀察、如何行動。在公司治理層面,考量是否公開與透明,就變成了企業的必修課,長期來說,仍有其正面效益。在ESG投資的世界裡,大家都只想當贏家,而不是當專家或慈善家。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好,那要怎麼選擇呢?全世界目前的ESG金融商品,不外乎三種類型: 排除特定產業型:不投資燃煤、武器、菸草、酒、賭博……等「邪惡」產業 廣泛指數型:包含大部份的股票,個股權重依照ESG評分去做調整 特定主題型:特別選擇針對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水資源……等低耗能、低碳排的綠色產業 第一種的排除特定產業型,其實能排除的公司很有限,在國外,被列入這類邪惡產業而被排除的比率多半是個位數百分比以下。
在社會考量層面,考量包括對利益關係人的影響。第三種特定主題型,可能才是能讓ESG投資人的理想與現實趨近的一種產品類型,由於投資的產業集中,用ESG評等的相對好壞來選擇投資標的,也比較有意義
以日本為師 還記得我擔任台泰交流協會秘書長期間,為了在台灣推動泰語檢定,我曾前往東京的日泰語言交流中心訪問,當時才知道原來日本是全世界第一個推動非母語者的泰語檢定的國家,而他們推動的原因,就是為了讓日本企業的人才擁有「科技+雙外語」的能力,特別是「管理外語」,要外派到泰國的幹部就必須先學好當地語言,這是一種「基本條件」,讓我發現日商相當強調「T+2L」的概念,並培養此類人才前進各國開拓生產線與市場。在泰國,許多台商都是很國際化的公司或工廠,公司基本階層就是台灣人+當地泰國人,工廠通常是台灣人+泰國人+緬甸人或柬埔寨人,因此許多台商都對於自己公司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外語」而感到困擾。
相對於日本很早就有「T+2L」的觀念,台灣在前進東南亞的腳步相對緩慢,過去數十年曾經花費大量時間待在同樣語言的中國,因為中國的「管理語言」與「市場語言」都是「中文」,對台灣來說不需要特別培養,但也因此讓台灣的大學缺乏培養「T+2L」人才的觀念,也讓台灣人才逐漸失去中國以外地區的競爭優勢。大學培養「市場外語」助學生就業 雖然常聽到「產官學」相互合作,但在「人才培養」的層面,實際做到培養產業需求的學校真的很少,多數的學校仍然忙於爭取國際排名、招生、產學合作及到處簽合作備忘錄,把學生就業率拋在腦後,忘記教育的基本就是培養人才。